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湖南馆人头攒动,“匠心湖南”展区内,一抹浓郁的湖湘风情格外吸睛。浏阳菊花石的温润雅致、醴陵陶瓷的流光溢彩、邵阳蓝布的古朴厚重、晋丰厚黑茶的陈香四溢,一众湖南老字号携传世技艺登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领略到湖南老字号的独特魅力。
△湖南馆“匠心湖南”展区人气火爆。
走进湖南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微缩的芙蓉国。展馆面积较去年扩大一倍,以“遇·三湘四水”为序,串联“创·智汇高地”“游·诗画潇湘”等八大主题展区,构建起一条从现代创新到历史文脉、从产业实力到开放姿态的完整叙事线。
这里既有湘绣的流光溢彩、湘瓷的古朴卓雅、湘茶的醇厚芬芳,又有苗绣的古艺新颜、织锦的时尚创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新韵。
△湘绣与醴陵瓷创新产品。
展区核心位置,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与红官窑两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企业联手打造的系列产品,成为全场焦点。“大家请看这组‘江山代有才人出’套装,这是两家非遗老字号企业特别为进博会'匠心湖南”研发的新品,也首次亮相!”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经销部经理陈响手持红瓷将军对杯,热情地向围观观众介绍。高温红瓷杯身色泽明艳,历经1280℃烈火淬炼,釉面光洁细腻,杯身上镌刻的《沁园春·长沙》字迹遒劲,再现伟人豪情;一旁搭配的湘绣《毛主席湘江橘子洲头》绣品,针脚细密,画面生动,引得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陈响向观众介绍红瓷将军对杯。
另一组“南岳秋韵”套装同样备受青睐。湘绣银杏叶团扇扇面雅致,丝线勾勒的银杏叶栩栩如生;配套的红官窑瓷板画则将银杏叶脉的细腻纹理完美呈现。“这套作品的灵感,源自南岳衡山福严寺山门前那棵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陈响细说创作渊源,将湖湘山水的灵气与非遗技艺的精妙娓娓道来,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的交融。
△谢致俐正在向观众介绍浏阳菊花石。
不远处的浏阳菊花石展台前,不少观众正驻足端详一块造型独特的原石。“这是浏阳菊花石的原石,花纹天然形成,形似绽放的菊花。”浏阳永和菊花石博物馆的谢致俐指着展品介绍,菊花石是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的天然瑰宝,形成于二亿多年前的二叠纪时期。
据《浏阳县志》记载,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工艺大师戴清升的菊花石作品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
除了原石,展台上还陈列着菊花石雕成的茶具、砚台等工艺品,将天然奇石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石质温润,纹理清晰,尽显“石中奇葩”的独特韵味。
△邵阳蓝印花布展台各种产品琳琅满目。
耳坠、挂饰、钱包,还有融合现代设计的服装、围巾、手提袋,在邵阳蓝印花布的展台上,深重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的产品,静静讲述着千年非遗与现代时尚的对话。
“这可不是普通的蓝色,这是我们的‘中国蓝’。”湖南蓝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笑着解释,她身上那件融合了现代剪裁的蓝印外套,在展厅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们曾带着蓝印花布参加巴黎时装周,当模特身着融合侗族刺绣的蓝印花布长裙走上T台时,法国时尚界人士惊叹于‘中国蓝’的神秘魅力。”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它始于唐代,源于苗族、瑶族的“阑干斑布”和“蜡缬”工艺。
如今,邵阳蓝印花布已远销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邵阳蓝印花布正加速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非遗技艺的碰撞、传统美学的呈现,不仅彰显了湖湘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让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举报/反馈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